原來就是自己不知道這裡的人相比鄉港人有‘更重的財政負擔,卻沒有更多的收入'。粗鄙一點的話,也可以這樣說:‘被許多人搵許多的錢,卻沒有搵許多人許多的錢’。這種情況並不明顯,而在這裡所認識的人也不知何故總是沒有提及(奇怪?),但住久了就會明白:原來如此。就我所見,這裡的人面對‘更重的財政負擔'大部分是被動、和身不由己的,但‘沒有更多的收入'的話他們可能要自問:點解會咁?
這裡說的‘被人搵錢’不一定相當於‘消費'。後者是‘付出了錢而得到所需和物有所值的東西’,但前者卻是‘付出了錢卻未必得到所需或物有所值的東西’。難明?擧一個‘並不明顯’的例子。
住這裡絕大部分的人(90%以上)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私家車。在鄉港,如果職業(例如)是派街招、超市收銀、洗厠所、地盤工人之類一般絕少會‘楂車返工’。但在這裏,情況卻是:唔楂先至奇,呀。這裡的生活質素看來比鄉港高呢!初時我也是如此想。現在才明白,這是表面得無法再表面的想法。
這裡的公共交通工具中沒有地鐵、火車、小巴;只有巴士和的士。的士實在難以作為個人日常交通工具,故此撇開不談。巴士呢?這裡的巴士公司是政府擁有的。爲什麽?因爲它每年也虧本,誰也無法也不會‘貼錢’經營下去,除了納稅人。故此,每年也由政府補貼數百萬元來令它繼續運作下去。既然90%以上的人也使用私家車的話,搭巴士的人又那會多?於是,開辦的路綫很少,班次也疏落,搭巴士的人自然也少。如此的話,高昻成本當然令車費很貴。這既是互為因果,也是惡性循環。與其說人們選擇使用私家車倒不如說是“因爲缺乏公共交通工具而被逼使用私家車”。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只想乘搭車輛,而不是一定要擁有車輛。如果可以付出小小車費去‘搭’車的話,有誰願意拿出大筆的錢去‘買’車?更要命的是,在澳洲本土生產汽車的車廠也如這裡的巴士公司一樣年年虧本,長年要由政府補貼數以千萬計才能經營下去。換句話說,巴士乘客或買本土生產汽車的人其實都收受了納稅人的補貼。哈哈,補貼的錢從何而來?難道在樹上長出來?由‘納稅人’來支付的話不就是等於‘食自己’?除非閣下完全無須繳稅。
在這裡如果閣下月入超過大約港幣3,500(真的,我沒有寫錯)便要繳納薪俸稅。這裡的薪俸稅率最高是45%。舉例說:如果閣下月入港幣29,000元,每年便要繳納約港幣62,000元稅款。另外,這裡有鄉港所無的銷售稅,稅率視乎買的是什麽,一般不超過10%;印花稅又如何?如果閣下購買一個價值港幣200萬元的單位(澳元30萬)(在這裡其實屬於cheap嘢;在鄉港看來也是),印花稅大約會是港幣130,000元。貴還是平?
這裡的物價一般來説比鄉港高約50-100%(或更高,視乎是買什麽東西)。較爲誇張(但真實)的舉例:半斤小唐菜在鄉港有可能3港元便買到了,這裡也會賣3元,不過是3澳元;鄉港1元可能可以買到幾顆葱,這裡是賣3元。在鄉港賣20元的中國制造地拖在這裡也賣20元!月前(逼于無奈)在這裡用約港幣700元買了一雙越南製造人造皮的皮鞋。在鄉港,如此的鞋看來不會賣超過200港元(縱使今時今日的鄉港仍然有人願意買如此低品質的皮鞋)。
人們就是如此地‘被人搵許多的錢’,但是,自己卻搵不到許多的錢。就以國民每年平均所得來比較,鄉港的(US$44,000)也比這裡的(US$37,250)還高(難以置信?)。如果還想了解這裡的人大約收入如何的話也可以看看這裡一個智囊機構所發表的這個圖表。是高?是低?高還是低其實沒有絕對,由閣下自行判斷好了。如此‘自己搵錢’和如此‘被人搵錢’的後果其實不言而喻。在我看來,是來也空空,去也空空。
寫到這裡也想起不時在電視看到的一段廣告(在鄉港未嘗見過類似的),它的内容大約如此:閣下可有想過,如果你突然離世而事前又沒有準備,你的親人將會無法處理你的後事。不要遲疑,我們的“突然xx”保險,每星期只供幾元,無需騐身、無需乜乜。如果你突然‘行左’,保證比6,000元你搞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