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8, 2010

來也空空 去也空空(2)

原來就是自己不知道這裡的人相比鄉港人有‘更重的財政負擔,卻沒有更多的收入'。粗鄙一點的話,也可以這樣說:‘被許多人搵許多的錢,卻沒有搵許多人許多的錢’。這種情況並不明顯,而在這裡所認識的人也不知何故總是沒有提及(奇怪?),但住久了就會明白:原來如此。就我所見,這裡的人面對‘更重的財政負擔'大部分是被動、和身不由己的,但‘沒有更多的收入'的話他們可能要自問:點解會咁?

這裡說的‘被人搵錢’不一定相當於‘消費'。後者是‘付出了錢而得到所需和物有所值的東西’,但前者卻是‘付出了錢卻未必得到所需或物有所值的東西’。難明?擧一個‘並不明顯’的例子。

住這裡絕大部分的人(90%以上)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私家車。在鄉港,如果職業(例如)是派街招、超市收銀、洗厠所、地盤工人之類一般絕少會‘楂車返工’。但在這裏,情況卻是:唔楂先至奇,呀。這裡的生活質素看來比鄉港高呢!初時我也是如此想。現在才明白,這是表面得無法再表面的想法。

這裡的公共交通工具中沒有地鐵、火車、小巴;只有巴士和的士。的士實在難以作為個人日常交通工具,故此撇開不談。巴士呢?這裡的巴士公司是政府擁有的。爲什麽?因爲它每年也虧本,誰也無法也不會‘貼錢’經營下去,除了納稅人。故此,每年也由政府補貼數百萬元來令它繼續運作下去。既然90%以上的人也使用私家車的話,搭巴士的人又那會多?於是,開辦的路綫很少,班次也疏落,搭巴士的人自然也少。如此的話,高昻成本當然令車費很貴。這既是互為因果,也是惡性循環。與其說人們選擇使用私家車倒不如說是“因爲缺乏公共交通工具而被逼使用私家車”。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只想乘搭車輛,而不是一定要擁有車輛。如果可以付出小小車費去‘搭’車的話,有誰願意拿出大筆的錢去‘買’車?更要命的是,在澳洲本土生產汽車的車廠也如這裡的巴士公司一樣年年虧本,長年要由政府補貼數以千萬計才能經營下去。換句話說,巴士乘客或買本土生產汽車的人其實都收受了納稅人的補貼。哈哈,補貼的錢從何而來?難道在樹上長出來?由‘納稅人’來支付的話不就是等於‘食自己’?除非閣下完全無須繳稅。

在這裡如果閣下月入超過大約港幣3500(真的,我沒有寫錯)便要繳納薪俸稅。這裡的薪俸稅率最高是45%。舉例說:如果閣下月入港幣29000元,每年便要繳納約港幣62000元稅款。另外,這裡有鄉港所無的銷售稅,稅率視乎買的是什麽,一般不超過10%;印花稅又如何?如果閣下購買一個價值港幣200萬元的單位(澳元30萬)(在這裡其實屬於cheap嘢;在鄉港看來也是),印花稅大約會是港幣130000元。貴還是平?

這裡的物價一般來説比鄉港高約50-100%(或更高,視乎是買什麽東西)。較爲誇張(但真實)的舉例:半斤小唐菜在鄉港有可能3港元便買到了,這裡也會賣3元,不過是3澳元;鄉港1元可能可以買到幾顆葱,這裡是賣3元。在鄉港賣20元的中國制造地拖在這裡也賣20元!月前(逼于無奈)在這裡用約港幣700元買了一雙越南製造人造皮的皮鞋。在鄉港,如此的鞋看來不會賣超過200港元(縱使今時今日的鄉港仍然有人願意買如此低品質的皮鞋)。

人們就是如此地‘被人搵許多的錢’,但是,自己卻搵不到許多的錢。就以國民每年平均所得來比較,鄉港的(US$44,000)也比這裡的(US$37,250)還高(難以置信?)。如果還想了解這裡的人大約收入如何的話也可以看看這裡一個智囊機構所發表的這個圖表。是高?是低?高還是低其實沒有絕對,由閣下自行判斷好了。如此‘自己搵錢’和如此‘被人搵錢’的後果其實不言而喻。在我看來,是來也空空,去也空空。

寫到這裡也想起不時在電視看到的一段廣告(在鄉港未嘗見過類似的),它的内容大約如此:閣下可有想過,如果你突然離世而事前又沒有準備,你的親人將會無法處理你的後事。不要遲疑,我們的“突然xx”保險,每星期只供幾元,無需騐身、無需乜乜。如果你突然‘行左’,保證比6,000元你搞惦。。。。

Sunday, April 25, 2010

來也空空,去也空空(1)

這不是我寫的文章,只是轉載老伴的文章:

【我時常也深信,如果人們從來就處於如此這般的環境,而又從來沒有機會又或者不願意與另一個環境相比較的話,他們就會從來也覺得‘並無不妥’。“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一句諺語的出現看來有一定的原因。

未搬家到這裡之前對澳洲的印象是‘這不是第三世界國家’,甚至把它等同歐美的‘發達’國家。‘印象’這個中性的名詞往往也是‘先入爲主’的代名詞,而我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就像任何‘凡人’一樣有著如此的印象。

無論如何緊緊拿著的‘印象’也會遇到衝擊,我拿著的也不例外。縱使如何不在意,日子久了也留意到這裡的人的衣著極端‘隨便’(casual)。這是好事呢!我曾如此想。慢慢就發現,這個情況其實也可以被人視為‘破舊’、‘寒酸’、甚至是‘冇銀’也未定,視乎閣下採用什麽眼光來看。當在不時遇上在攝氏10度以下仍然衣著單薄和‘震下震下’的人之後也開始懷疑:除了‘隨便’之外,如此的衣著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呢!

當日看到路上有不少非常‘古老’的汽車(例如約在40年前在鄉港通行的“得勝120Y”)行走,一般來説它們的外貌看來還不錯。啊,這裡的人都喜愛古董車呢,我如此想。後來才知道原來這裡並無如鄉港的6年強制驗車制度。換句話說,只要閣下付上牌費,閣下的車子縱使已經是九十高齡也可以在路上風馳電制(如果閣下有本事的話)。看來與此無關但是有點離奇的是,這裡的人不少都(不幸?)被警察發現‘人牌’或‘車牌’過期而被檢控。“離奇”是因為被控的人的比率相比鄉港奇高。如果鄉港每100名駕駛者中會有1名被控的話,這裡100名之中看來會有2030名被控的樣子。另外,與其說是過期也可以說是‘冇比錢’或“唔比錢”(不誠實?),因爲如果到期不繳付牌費的話,牌照當然過期了。到此才恍然大悟,駕駛‘高齡’車的人未必是喜歡高齡車輛,而被控執照過期的人也未必一定是‘不誠實’,而是另有原因。

住久了也發現一些在鄉港較爲‘罕見’的生活細節或舉動:電腦、電視、電器、傢俬都有出租的;分期付款不是在拿了貨品之後分期攤還貨款,而是分期付足了貨款之後才拿到貨品(驚顧客走佬?);不少人在櫃員機提款每次只拿“十元八塊”(節儉?);超市時常推薦晚餐食譜時愛用的口號與美食無關,而是:“十蚊就夠今晚餵飽你一家四口”;鄉港人用舊了的衣服一般會捐贈給慈善機構,這裡卻不少人自行‘開檔賣故衣’;有人與同事一起吃完價值十元八塊的“碟頭”午餐之後居然無錢付帳而提出“今次你比住先,下次我比番你。。。”。

這裡不是‘發達’國家嗎?人們的收入數字上比鄉港人高得多呢!點解會咁?當在了解了“收入如此又如何”之後就明白,原來。。】

Friday, April 23, 2010

服務

去年9月預定今年5 World Cruises。其實一切的交易都可以在船公司的網站上辦妥,不過因爲如此的話便要用信用卡付款,還要加多1%的附加費,所以唯有與船公司指定的旅行社報名。當日打電話到旅行社,他們的工作態度非常之快捷,我們提供了所有資料,和住那一類房間,還有我們是熟客,該旅行社的職員即時就告知銀碼多少,還說已給予12%折扣,因為我們是舊客戶,還叮囑我們3日內,寄支票定金到旅行社。半小時後,就收到旅行社電郵,一切的資料和行程都報上。第二日就寄支票到旅行社。等了1個星期,都沒有收到旅行社任何的收條或電郵告知已收了支票。我唯有到船公司的網站查看,原來它早已收了那定金。

我曾經在船公司的綱站 要求過寄數本 Brochure ,收到船公司的電郵告知4個星期會收到,還提醒我可以在綱上下載。結果7個月後的今天,我還未收到。

上船前的三個月,要支付船公司所有的餘數。23日我們寄了支票到旅行社,還附有一封信,信中説明因擔心郵寄失誤,當收到支票之後,請用電郵通知,否則會通知銀行 Stop 票。不過和以往一樣,代理公司毫無反應,但張票3日就過了數,收錢的效率奇高。

我偶然看到 brochure 寫上,如果客人玩足全程104日,而又居住在澳洲,船公司送上當日來回機票和接送(由機場至碼頭)。舉例:住在Hobart ,當日 Hobart 坐飛機到悉尼上船,船公司送出的機票和接送,價值是每人A$220 元。如果由 Perth 到悉尼的機票和接送就要A$300

我等了數月,還以為旅行社會聯絡我們詢問是否需要當日的來回機票和接送。終於昨日老伴打電話到旅行社詢問,得來的答覆是:“先到先得”。老伴說:“我怎樣知道誰是先,誰是後,那本 Brochure 那有寫上先到先得的字眼?”。對方就說:“我們的機票部已不作任何安排”。她只有胡扯,老伴當時越講越‘慶’,他說:“我不想浪費時間和你爭論,請告訴我投訴信應該寄到哪裏 ?”。對方又支唔以對。收了線後,我們都懷疑旅行社呃船公司的錢,雖然由澳洲出發而又玩足全程的並不多,就算只要有50個人,旅行社都可以呃到2萬幾元,都好和味呢!我都預咗自行買回程機票。老伴收線後5分鐘,旅行社打電話來說會給回我們的當日來回機票和接送。老伴只要當日的回程機票和接送,因為去程我們會早兩日到悉尼。

我們住在澳洲年幾,發現到好多大小公司,例如:電話公司、電力公司、地產公司,只懂搶錢,收貴貴的價錢,但提供的服務就很‘屎’,也很小,甚至是‘無’。我看到一個綱友的綱誌,她住在墨爾本,有日聞到煤氣味,煤氣公司派員來檢查,証實是漏煤氣,但要一個星期後才有人來維修。有趣嗎?好多時我們遇到的事情是在香港不會發生的,都會異口同聲的說:“呢一度是澳洲啊!”

Tuesday, April 20, 2010

落後

312日發現左上顎最後的第二隻牙崩了,老伴於是幫我打電話預約一個時間到牙醫檢查,好彩15日就有空當給我。在這裡看醫生,遇上很多有趣的事,而且在香港是不會遇到的。例如:有病找醫生,打電話預約時刻會得到類似的答覆:“醫生不再收病人,請搵第二位”(這裡的醫生都自訂了一個“病人數目上限”。只睇咁多,額滿見遺);或是個多星期後才有空當給你。如果真是病得很重,就只有到醫院。不過到醫院急症室,就要有點耐性、能忍受得痛楚、和有點兒運氣(福星高招?),因為一等可能就要8小時(或更久)才獲得處理。

住在 Tasmania 年幾這是第一次需要看醫生。當日準時到達醫務所,等了5分鐘,就可以得到檢查,牙醫很好人。我對他說:“我的左上顎最後的第二隻牙崩了,可以怎樣做?”。牙醫檢查後說:“無大礙,把它磨平就可以”。他還給我洗牙。不過有洗等如無洗,好求其,洗完都不見得白左呢!

整個過程很有趣,他說:“這張牙醫椅是沒有漱口設備,當我幫你洗牙時,護士會用吸管吸去水份,不要吐在地板上”。整個過程中,我發現到牙醫椅和所有設備很落後。我記得70年代在香港補牙時,醫務所的設備都好過這裏。

整個收費是144澳元,123元是保險公司付,理論上自己要付21元,但醫生給我折扣21元,最後不用付分文。出了醫務所我就對老伴說:“看來你種牙都要回港做比較好,這裡的設備太落後了”。

澳洲的醫療費用非常之昂貴,但得到的服務就比不上香港。香港的醫療設備很先進,效率快,收費比澳洲便宜一點。老伴終於決定回港種牙,雖然要付出機票和酒店費用,但起碼對香港的醫療有信心。